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8日 14:32 来源:CCTV.com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资深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资深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
|
|
我确实当过知青,那年我十六岁 |
我确实当过知青,就在执行知青下乡政策的最后一年,那年我十六岁。下得晚加上年龄小,我比有过下乡经历的人至少小了三五岁。而现如今,什么都更新快,小了五岁,就可以说是差了一辈儿了。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不可能把我同历史上的知青概念联在一起。
|
|
|
我平生第一次烫头发,这年我十八岁,刚把普通话说得像回事。 |
我是地道的湖南人,生在湘西,长在长沙,从小说一口纯正的长沙话。我的父亲是军人,军人都说普通话,家属也跟着说,所以从小我还会说点普通话。但是,那种普通话是不能当真的,我们当地称之为塑料普通话,就是在当地方言的基础上,声韵母不变,在声调上往普通话靠一点。因为靠了一点,听起来有点普通话的意思,外地人也可能懂。但是,那是种极具喜剧感的腔调,后来,湖南的方言相声演员奇志、大兵在春节晚会上,还用那种普通话跟大家说过段子。北方的观众或许听懂了,但是一定会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话,普通话吗?确实,那就是当地的普通话——塑料普通话,只是他们两人说得更喜剧化而已。
|
|
|
照这张照片时徐俐大约二十岁 |
|
|
|
我喜欢这张照片,二十岁的我向往未来 |
|
|
|
我和长沙台的同事在一起 |
|
|
|
我在长沙台出镜的时候 |
我在长沙台出镜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这照片是当时试镜时拍下的。那年我二十四岁。
|
|
|
这是我十年前的造型,早期《中国新闻》的观众最熟悉这个形象 |
|
|
|
个人情感投入的所谓徐俐的播报风格 |
我的语言节奏在加快,实际上最早只是在向正常的说话速度靠拢;我还配合语气的处理,按照生活中说话的特点,自然加大了对一些重音的强调。光这两个方面,就已经与众不同了。关键问题是,我这样处理之后,非常贴合新闻内容,从现场声过渡到我的声音,衔接非常自然,我和内容融为了一体。
在我的播报当中,其实最不可忽视的还是语气的转变,即我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播报。是念稿人,是对新闻有理解的传达者,还是掌控新闻的主播?有什么样的心理依据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语气。依据至关重要。
就生活环境而言,海外观众当然习惯新闻主播,习惯有个性的新闻主播,因此他们才反感我们的千篇一律。这个思路的厘清,使我意识到,徐俐对新闻怎么理解就怎么处理吧,徐俐是新闻主播。于是,就出现了后来人们形容的磅礴大气、驾驭感强、生气勃勃,又不乏个人情感投入的所谓徐俐的播报风格。
这种风格产生的影响和争议是我始料未及的。
|
|
|
1994年,我第一次跨出国门的样子 |
第一次以女主播的身份出国是在1994年,在春花盛开的季节。
美国旧金山一家中文电视台发出了邀请。那时,他们每天通过卫星把《中国新闻》录下来,再插进当地的电视节目中播出。旧金山有几十万华人,过去都是中央电视台把节目做好,邮寄到当地,播出的时候早已成旧闻。《中国新闻》的出现,使当地华人及时透过画面,看到了当天的中国新闻。《中国新闻》成了海外华人了解中国大陆的唯一电视节目,我就是这个节目的形象代表。
|
|
|
与体操名星莫惠兰在一起 |
因为《名将之约》的资源优势,也因为自己曾有的全情投入,节目最终没有打响,在心里,我一直深为遗憾。深的是遗憾,浅的是痛。听说《名将之约》几个月前有了新的制片人,我衷心希望无论谁来执掌这个节目,都能使它走上健康稳定宽阔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品牌。愿它一路走好,愿它有好的发展。
|
|
|
那天直播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在做直播前的准备。 |
|
|
|
在穿越沙漠公路,征战“死亡”之海时,我摆出了一副无畏的造型。 |
|
|
|
2005年大年初一,我在云南丽江现场直播 |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
|
|
这年我三十岁,儿子两岁半 |
|
|
|
这张照片他喜欢 |
我和他在一起的最大乐趣,就是我们互为谈话对手。我们似乎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谈得来。我们一谈常常就是半夜。家里经常买有雪茄,那是为他在和我谈话的时候准备的。经常,在都下了夜班之后,我们会喝点红酒,就着奶酪、坚果等零食,坐在床上,边喝边聊天。那是我们相处最愉快的时候。聊到起兴,他会抽支雪茄,而雪茄烟味儿恰好是我喜欢的。不知为何,我不喜欢平时人身上的烟味儿,但我喜欢雪茄烟味儿四处飘散的感觉。尤其是初夏潮湿的黄昏,在室外,雪茄烟飘在青草和树叶上,很好。我们家里现存的雪茄有一多半是我特意为他买的,包括古巴最好的COHIBA。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
|
|
婆婆给我做的雕像,还没完工呢 |
我的婆婆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事业上很有成就的雕塑家。婆婆的前期作品有多件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作品还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永久展示在别国的主题雕塑公园中。
按照公认的美人标准,婆婆并不算太漂亮。看她年轻时的照片,扎着小辫儿,朝气蓬勃的,属于气质很阳光、长得很舒服的那种女性。
从我接触婆婆一家开始,我一直关心一个问题:作为女人,婆婆并不漂亮,也不擅长任何家务,除了自己的雕塑,婆婆似乎什么都不懂。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她赢得了丈夫一生无微不至的呵护,又是什么让她获得了全家人的尊崇呢?
拉开架势写婆婆的一生,需要太长的篇幅。她痛苦漫长的右派经历,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都是不容丢弃的写作素材。所以,我只能回复到女人的层面,而婆婆在这个层面展示的内涵,恰好可以印证幸福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
|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女主播徐俐独特的优雅 |
责编: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