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0日 14:07 来源:
模模糊糊听得出他们是当时还不甚流行的“自由恋爱”
她并不难看。
表哥亲口对我说的,这让我很吃惊。
在我的印象中,那家人离得很远,从来没有见过面。最好再远些,出了地球才好。不为别的,只因那是姥姥痛苦的根……
尘封的记忆要从太姥姥那一页翻开。
太姥姥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特别是两个女儿,名门闺秀、貌美如花。姐姐曾当选苏州花魁,但妹妹在府中最得宠。家里人都叫她“五姐”??就是我姥姥。太宠了,五姐做出了两件违背常规的事。一是儿时缠脚,她疼得几天滴水不进,呼天抢地。抱着、背着就是不肯下地,太姥姥心疼得落泪,“算了吧,以后找不到婆家莫怪娘。”
没舍得逼孩子,太姥姥却用她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脚后跟捣得好快的三寸金莲把小女儿送进了上海爱国女校。在学校里,美丽的姥姥并没有因一双大脚惹来太多非议。在学校,姥姥有一个甚为知心的同班好友,名叫蔡,是当时上海爱国女校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爱女。她们常在一起读书。假期就住在蔡家,聆听蔡元培老师的教诲。直到姥姥年近古稀时还很珍惜这段少女时期的情谊,常常念起当年的玩伴和恩师的训导。
女校毕业后,婆家是找到了,还是自己找的,怨不得别人。但这件事错得比当年裹脚还要痛彻心扉,让一个女人一痛就痛了60年。
姥姥和姥爷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到头来我也没弄明白。每当问起,姥姥只是红了脸,“我没听姆妈的话。” 老太太的脸红让我不忍再追问下去。也许她自己已经忘了,忘了会更舒服些。模模糊糊听得出他们的结合是当时还不甚流行的“自由恋爱”。
门不当,户不对。但姥姥不顾家里的强烈反对,终于成为姥爷明媒正娶的第一个老婆,从此离开苏州下嫁到溧阳赵家。可乡下的婆婆并不因娶回官家小姐而得意。她是个实惠人,说姥姥沏不好茶,烧不好饭,一双鞋都不会做,有事没事总捧着一本书,这有什么用?
好在姥姥是赵家的功臣,频频生儿育女。
一个彤云密布、瑞雪纷飞的夜晚,妈妈出生了,因此得名瑞云。妈妈渐渐长大,出落得十分漂亮,人又乖巧,家里人都宠着她。尤其是大她五岁的哥哥敢云常带她玩。他告诉妈妈,路口的那座高大的贞节牌坊是皇上赐给曾祖母的。几十年前,曾祖父赴京赶考,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一病不起。
当中榜的喜报送进家门时,他已经撒手人寰。那时的曾祖母只有20岁,她也是苏州一位官家的千金,年轻守寡,不能回娘家,她只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直守在家中。直守到青春老去,皇家为表彰其贞节,特赐一座贞节牌坊。
这座贞节牌坊压着赵家四代女人。直到我这一辈,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愿像我的寿,别像我的命!”
姥爷的家境,虽然比不上姥姥的娘家显赫,但在当地也拥有很多产业, 住着大房子,日子过得殷实平静。可惜好景不长,1940年,日本鬼子打到了溧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姥爷的枕头底下多了一把黑漆漆的盒子枪。
一天清晨,家人还在熟睡,突然门外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不好!” 姥爷跳下床,冲出大门,姥姥和妈妈紧跟着追出去。出门就见大舅躺在地上,脸色煞白,身下渗出了一大摊血。“敢云”,姥姥扑在孩子身上,拼命叫他的名字。“谁干的!谁!?” 家门前挤满了人,目击者说,一群孩子玩枪,争抢的时候,其中一个无意中扣动了扳机,子弹从敢云右胸进左背出……这时,坐在地上的16岁的邻家男孩哆嗦着站起来,拔腿就逃。姥爷明白了,从地上捡起枪,姥姥疯似地拦住,“快,先救敢云!” 大舅的脸越来越白,紧闭双眼,众人赶紧用门板抬他进城抢救,妈妈坐在门槛上,痴痴地等哥哥回家。
深夜,大人们哭着回来了,整个家哭成一片……
丧子之痛,让姥姥终日以泪洗面,好在不久她怀上了小舅。
兵慌马乱的岁月,赵家有了大喜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降生了。大家喜欢得不得了,尤其是有着贞节牌坊的曾祖母。老人家催着要抱去给她看,“你们说,我的重孙像谁呢?” “像您!”大家笑着。“但愿像我的寿,别像我的命!” 曾祖母喃喃自语。
抱上重孙不久,曾祖母就仙逝了,说是喜丧。老人家安详地躺在红木床上,盖着洁白的被单,上面放了一杆新秤。她走时已是四世同堂,人称全福老太。身上放杆秤,表示老人称心如意了。曾祖母从20岁守寡,到86岁离世,足足60多年的孤独与无奈,得到了一座立在大路中央冰冷的巨石贞节牌坊。她真的称心如意了吗?“不要像我的命!”其中的苦楚,只有老人家自己知道。
责编: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