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徐俐??我与《中国新闻》(6)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0:36 来源:
专题:徐俐:女人是一种态度

  于是,一档被赋予了特别功能的节目,也同时被规定了风格和形式,目前《新闻联播》包括播报风格在内的整体现状,是恰当的选择。  

  《新闻联播》的语言可以很书面,越书面越接近于郑重和庄严(这种说法或许有点绝对,我只是想进一步说清这个节目的特性)。我的同行被要求一个字不许漏掉、一个字不许改动,就是为了体现原汁原味的权威发布,为了维护那种郑重与庄严。在这样的被严格要求下,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微不足道。我的同行自然充分理解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放弃了自我。其实这种放弃就是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而恰好这点是最值得尊重的。  

  这样的《新闻联播》不需要主播去刻意强调自身的个性特色。  然而,资讯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除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新闻联播”之外,自然还会产生以满足公众资讯需要为主要特色的其他种类的新闻节目。近些年这类节目品种不断丰富,花样不断翻新。给人印象最深之一的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说书似的说着各类趣闻,多数是在传统观念里不上大雅之堂的玩意儿。但是人家传达的也是资讯,而且节目富有个性,当然受欢迎。  

  无论如何翻新,翻来翻去,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新闻节目就是传达资讯,按中国新闻环境的特性,各媒体获得的资讯大同小异,到了这个份上,由什么样的人来传播、怎样传播就至关重要了。在官方色彩不那么凸显的领域,人的作用就会彰显出来(鲁豫说新闻、马斌读报已经说明问题),我们迟早会走到拼明星的时代(其实已经开始)。尤其对一些重要时段的新闻节目,主播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西方的电视理念里,新闻主播的能力、个性、魅力一样都不能少。只有当主播居于节目的主导地位、其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时,他(她)的个性特质和魅力才能尽情释放。我们曾经打造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伪主播”(现在还在继续打造)??我们是主播,以我们为主的“播”,这样的安排除了描一个模子,起不到实质的作用。中国的新闻节目并不只有一个《新闻联播》,如果我们确信新闻主播在中国的电视传播中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主播在哪里?!现有的不行,我们的培养路线是什么?!  

  然而在回答上述疑问之前,对于我及《中国新闻》的创作团队,还有一个更具体也更迫切的问题需要弄清楚:晚间九点版的《中国新闻》究竟是一档什么类型的新闻节目?是《新闻联播》的姊妹篇,还是一档“另外一种”新闻节目?它十几年前拥有的独特性还存在吗?它靠什么独特?是它的去官方化色彩还是什么别的?在现在这样一个群雄并举的时代,如何打造它的独特性呢?  

  十四年了,写下这个数字,我把自己吓了一跳。“来吧,来播新闻吧!”十四年,就这样匆匆度过了。

责编:张丽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