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徐俐??在长沙台的日子(3)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1日 17:34 来源:
专题:徐俐:女人是一种态度

  对于吐字发声来说,学好普通话只是基础,最终需要的是普通话的字正腔圆。因此,每天早晨七点以前赶到台里练声,是我最初五年一直坚持的必修课。

  市委大楼的顶层是一个空旷而废弃不用的大礼堂,市广播电台就在礼堂的楼下。每天早晨,我从家里步行二十分钟赶到台里,把办公室打扫完了之后,就到大礼堂练声。对于我,那是一天美妙的开始。

  说真的,我从来不认为练声枯燥乏味,相反感到其乐无穷。那是一种十分专心的状态,你要感受练声器官的细微变化,要把握整套发声系统的需要,你的悟性在同那些发声器官微妙地博弈着:今天你会沮丧,明天就会欣喜若狂。

  礼堂空旷而安静,它使我送出去的声音产生巨大的回声,那种回声让我陶醉。我要不时地提醒自己,要辨别回声的假象,要找到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也是一种博弈,本能的感官欣赏和理智之间的博弈。

  发声是美好的,气息和位置在意念上高度统一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当我有能力掌握气息和位置的时候,我会大开大合地唱上一曲,作为我一天练声的结束。我喜欢结束时的感觉,那种感觉仿佛就是七窍通透,它带给我愉悦和安宁。

  在陶醉于声音的同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个口腔动作,比如打开后槽牙。我习惯性说话牙关紧,牙关紧了,吐字就发瘪,声音也出不来,为此,我必须把后槽牙打开。因为训练过度,我会在生活中同人说话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来那么一下,或者槽牙关节像脱臼了一样挂在那儿,整个嘴不由自主地张开。一切“怪相”都让对方错愕,我的母亲更是忍无可忍。我的母亲很看重女儿相,她不知道我着了什么魔,无端生出那等怪样子,她说,你怎么像一个神经病,你那是为什么呀?

  练声的时候没有老师指点,一切都在自我摸索中进行。我现在的一个小同事,刚从北京广院毕业两年,她说她不能想象没有老师指点怎么能练。小同事说,在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她到大三的时候才找到感觉,之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体会。毫无例外,我也经常苦恼,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我唯一的条件是能根据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去辨别和体会对错。我曾经错误地把声音位置往前提,过于提笑肌,而使整个声音又白又瘪,我至少为此走了两年弯路。到第四年,我的同事肖晓琳从广院毕业后回到长沙,在她的热情帮助下,我更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之后,又朝前进了一大步。

  就这样,体会着,歌唱着,不知不觉走过了五年。

  听广院的老师说过,我的吐字发声功夫即使在广院也算好学生。我曾经让我的声音很听话,在广播电台录制广播剧的时候,我演过小男孩,也演过老太太;我播新闻的时候,人说我的声音像中央台的葛兰,我播专题的时候又像中央台的虹云。确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些前辈是我心中顶礼膜拜的偶像,我曾经无数次地把她们的作品录下来,一字一句地听,一字一句地体会。我在广播电台的八年就是以她们为榜样和目标,一天天地走过来的。我当时有一个意念,尽管我是市级台的,但我绝不能小气,我一定要正,要有大台风范。我至今还保留了在广播电台播评论时的录音,声音之通透,句子之规整,让我现在都难以置信。

  青年信箱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发展口号,我大约记得上海提的是“大气、精致、包容”等,杭州提到了和谐一类的概念,总之,口号都想包含各个城市的地理和历史特点以及理想的发展目标。长沙的口号是“敢为天下先”。

  湖南人才情万丈,也豪情万丈,有领风气之先的传统。也许是这种传统使然,当初长沙电台刚开播没多久,就创办了一个广播主持人节目《青年信箱》。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人节目还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我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只有广东电台李一萍的一个主持人节目,后来有了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中央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如果按时间算,长沙台的《青年信箱》在李一萍之后,而在徐曼之先。《青年信箱》出台就红,红到什么程度呢?每周星期四晚上七点半,在那个少有电视的时代,到处都可以听到由“孙敏燕”主持的《青年信箱》的声音,那个孙敏燕就是我。

  长沙台的编辑里有多个文学青年,那时文学很吃香,诗歌和小说统帅了全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编辑已有人在全国的创作评比中拿了奖,作品还拍成了电影,可见他们实力不俗。在我的眼里,那时他们在办公室好像除了伏案,身体没有别的姿势,他们成天都在写,写自己的小说或诗,或者写公家的各种文稿。他们精力旺盛,才气纵横,他们彼此较劲,又彼此欣赏,他们是注定不甘平庸的。有一天,他们当中的两个人提出创办一个主持人节目,或许因为他们是青年,他们就本能地想到了为青年服务。改革开放之初,久被禁锢的青年的思想极其活跃。那时的《中国青年》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随即在全国青年中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生出路的大讨论。讨论之严肃,影响之强烈,波及面之广泛,都是以后的各式讨论所不及的,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道独特景观。青年们渴望知识,渴望出路,渴望自然而然的爱情;他们热血、躁动、困惑和不安,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分担和分享眼前的一切。

责编:张丽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